媒体热议
2019-08-19 来源:协会秘书处
作者:协会秘书处
人民网:“收视率打假”还需使出真功夫
昨天,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一致决定:联合全国电视剧制作行业,签署自律公约,从现在起,坚决杜绝收视率作假现象。又一轮“收视率打假”行动展开了。协会授权其法务委员会:立即调查取证,向司法部门报案。用法律手段惩处黑势力,维护公平正义。
电影票房造假,近几年闹得是沸沸扬扬,严重地干扰着行业秩序。殊不知,电视剧的收视率,原来也存在造假的现象。最近微博爆料:“一部电视剧,制作机构竟然要花每集30~50万的价格去找数据公司做高收视率,否则就可能因为收视率不高而遭电视台腰斩或降价。”而法务委员会在一纸声明中提到的“在我国,电视收视率作假由来已久”,更是将收视率造假的“潜规则”公之于众。原来,收视率造假早已是久治未愈的行业顽疾。
电视剧产业假收视率曝光,导火索或许是《美人私房菜》撤档事件。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收视率造假已经像毒瘤一般遍布于整个电视行业,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据称,当前即使制作精良的作品,也必须花高价购买假收视率数据,以保障达到电视台要求的播出标准,否则就将面临停播、降价甚至是颗粒无收的境地。“花钱买收视”的电视行业潜规则,“潜”的不仅是那些没品质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就连那些质量优良的电视剧也逃不出被“潜”的厄运。
在我国,收视率俨然已经成为电视剧优劣的唯一标准。有收视就意味着可以领奖杯、拿奖金,获得高收益、高赞誉。否则就可能一败涂地,甚至面临撤档的风险。在这样的语境里,各卫视频道普遍就会争相购买收视率,营造出“用心用钱去做戏、不如花钱买收视”的行业歪风。人为“制造”收视率,一方面,会极大地扰乱电视剧市场秩序,也不利于电视台、广告商、制片方构建正常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难以反映出节目的真实质量。内容低劣的电视剧可以通过收视率造假获得“口碑”,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反而可能因为没有购买收视率连进入公众视线的机会都没有。电视剧传递出的是一种文化价值,其社会影响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可见,真实有效的收视率,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电视剧管理部门也曾要求各大卫视签署拒绝收视对赌的倡议书,但成效一直不尽人意。如今,新一轮的“收视率打假”行动再次启动。但很显然,斩断买卖收视率的利益链条,仅靠行业自律是行不通的。只要买卖收视率的风气不刹住,行业自律公约就会沦为一纸空文。
遏止收视率造假,需在建立科学电视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从外部加大约束力度,实现自律与他律公治。既然有刷量、做收视的技术,也一定存在反造假的技术。既要从技术层面挤掉收视率中的废水,力求实现最大限度的真实数据。也要敢于亮剑揪出负面典型,给予相应的惩戒措施。只有在实质性阶段有所作为、形成自律效应,“收视打假”才不至于每次都被笑话是一场转瞬即逝的媒体风暴。
新华网揭秘收视率造假产业链:垄断样本用户或年赚65亿
12月12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电视收视率造假的“黑势力”宣战。有不愿具名的电视剧制片人透露,当下,电视剧收视率造假的费用已经飙升至50万元/集。全国每年播出1.3万集电视剧,也就是说,每年购买收视率的费用或高达65亿元。
收视率造假由来已久。“电视收视率被几家指定的大型收视率调查公司所垄断,他们其中一些公司存在造假行为。”国际电视联盟秘书长殷建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因此收到的‘黑钱’并不是被调查公司独揽,其中还有多方势力博弈,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收视率造假年捞65亿元
据了解,引发这次事件的导火索是《美人私房菜》撤档事件。资料显示《美人私房菜》是由浙江航美光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欢瑞世纪影视公司等联合出品的古装剧,该剧梁辛全执导,郑爽、马天宇等主演。《美人私房菜》于2016年12月4日,登陆浙江、安徽卫视的黄金时段播出。播出后,收视率持续走低。根据卫视收视率统计,《美人私房菜》在安徽卫视的收视率仅为0.179%,在浙江卫视收视率仅为0.117%,创出浙江卫视收视新低。于是,浙江卫视不得不将该剧在黄金时段停播,换上预备2017年上映的新剧《北上广依然相信爱情》。
一位不愿具名的电视台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卫视基础收视率是0.3%-0.4%,由于《美人私房菜》的主演还带有粉丝效应,收视率达到0.7%-0.8%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同档播出的《锦绣未央》购买了收视率,甚至把浙江卫视的基础收视率都挤掉了,导致《美人私房菜》境遇尴尬。
这一事件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12月10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一致决定:联合全国电视剧制作行业,签署自律公约,从现在起,坚决杜绝收视率作假现象。与此同时,协会已上书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要求全国电视剧播出机构,坚决配合制作业的打假行动,从即日起购买、播出电视剧,绝不再与收视率挂钩,禁止一切对赌行为。
12月12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声明称将正式启动打击收视率作假“黑势力”,努力打造电视剧播出新环境。当日下午,《美人私房菜》制作人严从华发微博表示收视率低是因为他们没有在收视率上造假。
购买收视率的事情一直存在,今年下半年开始愈演愈烈,收视率的叫价也由开始的5万元/集,飙涨到50万元/集。上述不愿具名的制片人告诉记者,这也意味着,如果50集的《美人私房菜》要购买收视率,需要拿出2500万元的费用。而按照全国每年1.3万集电视剧来估算,每年制片方购买收视率的费用或高达65亿元。
买卖双方停车场现金交易
广告商最钟情黄金档,所以一般电视台晚间8∶30至10∶30期间,广告费用最高,而这个时段,电视台一般都播放电视剧,所以电视剧需要拼收视率,这是建立在多方需求的基础上的。电视剧制片人告诉记者,虽然已经禁止电视台签署收视率对赌公约,但迫于收视率对广告收入的巨大压力,电视台和制片方仍然阳奉阴违,签订对赌,制作方要承诺收视率,电视台才能购片。这种情况下,为了把作品卖出一个好价钱,制片方只能购买收视率。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殷建勇表示,一个高收视率,无论对制片方、电视台、节目组,还是对广告公司来说,都很重要。“现在收视率调查采用样本调查的方法,数据只覆盖3万个样本户,结果并不一定科学。”
“数据样本中80%-90%的用户已被控制,只要花钱买,收视率就高,这与电视剧水平已经没有关系了。”上述电视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买卖双方选择在地下停车场现金交易,双方交流极为隐蔽。”
中国文艺报:电视剧制作界呼吁坚决打击收视率作假
去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集包括中央电视台以及北京、湖南、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山东、安徽省级电视台的电视剧分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签署了反对唯收视率论、规范电视剧购播行为的自律公约。出席会议的电视台代表签署了拒绝收视对赌协议的相关文件。然而,面对广告收入的巨大压力,一些电视台阳奉阴违,制作方不保证收视率则拒绝购片,逼迫制作方继续购买收视率,至今年下半年,已形成大面积、全方位塌陷的恶劣局面。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委员会发表的声明中表示,收视率作假导致电视剧市场是非不辨、良莠不分,电视剧行业沦落到为作假势力“打工”的境地,制播双方都深受其害。声明倡议电视人联合起来奋起反击,坚决斩断作假黑手,改变电视剧市场现状,努力打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作品传播,有利于产业良性发展的健康、安全、清朗的新环境。
北京日报:行业协会发表声明 痛批电视剧收视率作假积弊
昨天,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下称“中制协”)正式发表声明,痛陈电视剧产业被假收视率绑架、失去评判标准的现状,呼吁全行业携手与之斗争,积极举报收视率地下庄家的行迹,严打收视率造假黑手。
制片人谢晓虎认为,这次“中制协”借《美人私房菜》的契机痛陈收视率造假问题,实在是因为这一问题已成为行业毒瘤,“到了不得不治的时候”。“不过,收视率造假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各方利益已经形成了一个链条: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是以收视率为标准来售卖的,黄金档又是电视台的王牌时段,就需要档期内的电视剧在收视率上有所保证,制作方也凭借作品收视率来与电视台结算回款,只要现有的评价体系依然是唯收视率论,现在的呼吁和声明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谢晓虎说。
搜狐网 :“每年花40多亿买假收视?”电视剧行业正式启动收视率打假
收视率造假已经成为电视剧行业的毒瘤。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正式启动收视率打假,向收视率“黑手”宣战。而重拳出击背后的导火索则是电视剧《美人私房菜》被撤档一事。目前,中国电视剧制作协会法务委员会已收集多个作假收视率的不法分子的相关信息,将向有关部门举报,力图通过多方力量和相关措施逐步根除收视率作假现象。
微信公众号
影艺独舌:起来,不愿被霸凌的人们——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向收视造假宣战
12月12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电视剧收视造假的黑色产业链宣战。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委员会发表声明,痛陈电视剧产业被假收视率绑架、失去评判标准、走向混乱没落的现状,呼吁全行业携起手来与之斗争,积极举报收视率地下庄家的行迹;同时也呼吁有正义感的网友行动起来,人肉这些躲在阴暗角落的收视率操纵者。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的这份声明可谓字字泣血,声声带泪,一个创造了太多光荣与梦想的行业被造假者逼到这个地步,令人悲愤莫名。五点决定已经是最后的呼吁,最后的请求,最后的抗争,最后的希望。如果听任收视造假的毒瘤蔓延下去,电视剧行业将在不久的将来崩溃、解体、消亡。是的,世界上没有长盛不衰的行业,但如果电视剧以这种大崩坏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的话,这段历史将太荒唐、太黑色、太肮脏、太LOW。电视剧虽小技,但受众巨亿,它在建构国家文化和塑造国民性格方面的作用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事到如今已没有别的出路,司法介入是惟一的选项。说起来,当年的假球黑哨一样肆无忌惮地祸害过中国足球,但一场由上而下策动的反黑风暴,瞬间就扭转了局面。电视剧打假这件事,民意基础已无限坚实,但凡有一个《我不是潘金莲》式的反转,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只是,那个肯为电视剧拍案而起的首长,你在哪里?
合规观察:电视剧收视率全方位塌陷,收视率购买费疯涨到50万一集,造假链条一年吞噬40多亿……中国电视剧制造产业协会吹响打假号角
电视剧收视率造假潜规则让代表电视剧制作机构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下称中制协)“忍无可忍”!12日,中制协授权该会法务委员会召开记者会发表声明称,今年下半年,电视剧收视率造假已经形成大面积,全方位塌陷的恶劣局面,购买造假收视率的价格疯涨。协会已上书宣传部和广电总局。
中制协表示,准备就《美人私房菜》一剧在浙江卫视播出的异常收视率向司法部门报案。合规探员留意到,这是我国电视史上第二次提出因收视率造假而报案。2012年,央视索福瑞也因类似问题表态要向公安部门报案,但随后不了了之。
与4年前相比,中制协这次的态度更坚定。中制协法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鸣山说:“这是血雨腥风的一次行动,产业协会下定了必胜决心,要将这次行动进行到底!”
汪海林是《铁齿铜牙纪晓岚》、《一起来看流星雨》等电视剧的编剧,在业内也以一贯言辞犀利而著称。他向合规探员直言,现在中国电视剧行业是被收视率造假裹挟着前进,如果不买收视率,就无法正常播出了。
“现在的情况非常严重,四五年前听说是有人买,有些戏的表现不正常,在某些地区特别高,样本被污染。但从前年开始,这个现象蔓延到全行业。”
据中制协的初步测算,以全国排行前20家卫视频道每年播出13000集电视剧计,全年有40多亿人民币被这股黑势力所非法窃取。
“他们就像蛀虫一样”,一名电视剧行业资深认识向合规探员表示。
据了解,第三方机构的交易方式也很隐蔽,本人从来不会露面,都是电话联系,交易的时候是雇佣的中间人出面,给了钱原来有发票和收据,现在也没有了,也不会给银行账户。一名片方人士听说,这些机构的不法所获的现金都是堆在一起,来不及存银行,怕引起银行注意。
“劣币驱逐良币”之下,购买造假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中制协方面称,由于绝大多数卫视频道要求购买收视率,造成所谓“资源”紧缺,于是黑势力趁火打劫,在同一城市,同一时段,同时收取两家、三家制作机构的费用,导致许多公司花了钱也买不到收视,不仅要遭到播出机构的停播、降价、欠款,还要承受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很多花了钱买了收视率,事没办还找不到人,完全就是诈骗了”,业内资深人士说,造假的人不可能把全国的数据都掌握,比如天津的就掌握天津的几十个样板户,本来接一个戏,把这些户用上去就行了,但是由于资源紧缺,我同时接两个接三个,收两份钱三份钱,但是只能给一个人干事,你那两笔钱我就黑了。
这名资深人士说,到最后,收视率根本没上去,钱也花了,电视台一看你收视率没上去,根据他们谈好的价格本来电视台给片方80万一集,现在只给20万一集,制作方一下子就损失了几千万,“收回来的钱还不够买收视率了,因为收视率三十万买的,最后这个戏不光白播了,你还倒赔几十万,这就是现状”。
“我们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协会一名领导告诉合规探员。与以往多次收视率打假不同,此次中制协的声明来的很突然,措辞确非常用力。“今天收视率做假这只黑手导致是非不辨、良莠不分,甚至花钱也买不到公平,整个行业沦落到了为黑势力打工的悲惨境遇”,声明称,在如此恶劣的产业环境里,制播双方每天都生活在胆战心惊的状态中,没有了快乐和荣誉,只剩下悲愤与伤痛。
“收视率造假让我们痛心疾首,它摧毁了这个行业”。行业协会的领导表示。
“制作机构由于每部剧要增加两、三千万的购买收视率成本,反过来又向电视台要高价”,中制协的声明称,这种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使得制作机构不堪重负、怨声载道,也使得大多数电视台作茧自缚,难以为继。
“电视台买剧也是有条件的,如果不买收视率,它就不收购。业内将其称为‘收视率维护'。”汪海林解释,对电视台而言,只有达到一定收视率,才能招徕更多的广告。收视率几乎是广告投放的唯一标准,这也使得所有电视台都紧盯收视率。
“就我所知,除了央视的戏不需要买(收视率),其他卫视的电视剧,(收视率数据)基本上是全面不真实的状态。”汪海林告诉合规探员。
此前合规探员报道电视剧购销黑幕时曾揭露,电视剧行业存在 “对赌协议”或者叫“对赌公约”,即片方在卖剧时,必须向电视台做出收视担保——该剧在播出时必须达到约定中保证的收视率数值,片方才能从电视台拿到全部的购片款。否则,会按照协议比例进行相应扣钱。
合规探员获悉,去年广电总局总局召集包括中央电视台以及北京、湖南、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山东、安徽等省级一线卫视在内的所谓“电视剧大台”相关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签署了反对唯收视率论、规范电视剧购播行为的自律公约。
然而,受制于广告客户付费与收视率挂钩的现实,一些电视台并没有完全杜绝与电视剧制作机构签收视率对赌协议,只是转移到了“地下”。
“现在明的不让签,暗的还是要求一样”,前述电视剧片方人士也告诉合规探员,电视台提前先跟你谈好,有没有资源,能不能达到0.8%的收视率,约定好一个价格,如果达不到还会减。播出之后,再跟你签合同,谈的内容都不在合同里,本来说好六十万一集,最后十万一集给你,合同就是这么体现的,你政府来查,我们就十万买的,合同就在这摆着。
中制协声明称,去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央视等14家电视台签署了禁止收视率对赌公约后,电视台迫于收视率对于广告收入的巨大压力不得不阳奉阴违,只要制作机构不承诺收视率保证便拒绝购片,逼迫制作机构继续花钱购买收视率。
忍无可忍的反抗,中制协一定要出手
不过这次,电视剧制作人们“忍无可忍”了。中制协10日召开了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决定联合全国电视剧制作行业,签署自律公约,从现在起坚决杜绝收视率做假现象。同时,协会已上述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电视台坚决配合制作业的打假行动,禁止对赌行为。协会同时正式授权法务委员会调查取证,向司法部门报案。“协会的声明仅仅是吹响了打假行动的冲锋号,这是血雨腥风的一次行动,产业协会下定了必胜决心,要将这次行动进行到底”,在记者会上,中制协法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鸣山说。
“影视毒舌”:中制协法委会声明引发行业震动
12日下午,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委员会发表声明,向操控电视剧收视率的灰色产业链宣战。声明发出以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纷纷报道,从机构媒体到自媒体家家奋勇,电视剧行业的编剧、导演、制片人们也积极回应,希望此次与假收视率的作战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红网:“收视打假”需要自律与他律
电影票房造假,近几年闹得是沸沸扬扬,严重地干扰着行业秩序。殊不知,电视剧的收视率,原来也存在造假的现象。最近,刘春在微博爆料称:“一部电视剧,制作机构竟然要花每集30~50万的价格去找数据公司做高收视率,否则就可能因为收视率不高而遭电视台腰斩或降价。”而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委员会在一纸声明中提到的“在我国,电视收视率作假由来已久”,更是将收视率造假的“潜规则”公之于众。原来,收视率造假的毒瘤早已是久治未愈的行业顽疾,
电视剧产业假收视率曝光,导火索或许是《美人私房菜》撤档事件。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收视率造假已经像毒瘤一般遍布于整个电视行业,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据称,当前即使制作精良的作品,也必须花高价购买假收视率数据,以保障达到电视台要求的播出标准,否则就将面临停播、降价甚至是颗粒无收的境地。“花钱买收视”的电视行业潜规则,“潜”的不仅是那些没品质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就连那些质量优良的电视剧也逃不出被“潜”的厄运。
在我国,收视率俨然已经成为电视剧优劣的唯一标准。有收视就意味着可以领奖杯、拿奖金,获得高收益、高赞誉。否则就可能一败涂地,甚至面临撤档的风险。在这样的语境里,各卫视频道普遍就会争相购买收视率,营造出“用心用钱去做戏、不如花钱买收视”的行业歪风。
人为“制造”收视率,一方面,会极大地扰乱电视剧市场秩序,也不利于电视台、广告商、制片方构建正常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难以反映出真实的节目质量。内容低劣的电视剧可以通过收视率造假获得“口碑”,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反而可能因为没有购买收视率,连进入公众视线的机会都没有。而电视剧传递出的是一种文化价值,其社会影响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可见,真实有效的收视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管理部门也曾要求各大卫视签署相关倡议书,但成效一直不尽人意。如今,新一轮的“收视率打假”行动再次启动。但很显然,斩断买卖收视率的利益链条,仅靠自律是行不通的。只要买卖收视率的风气不刹住,行业自律公约就可能仅仅是一纸空文。
遏止收视率造假,需要在建立科学电视剧评价体系的前提下,从外部加大约束力度。既然有刷量等技术,也一定存在反造假的技术。既要从技术层面挤掉收视率中的废水,力求实现最大限度的真实。也要敢于亮剑揪出负面典型,给予相应的惩戒措施。只有真正做出行动、形成效应,“收视打假”才不至于每次都被笑话是“一场转瞬即逝的媒体风暴”。
新浪微博:将打假常态化
每日经济新闻【收视率造假产业链年捞金超40亿 中制协:将打假常态化】
“古装剧《美人私房菜》因收视过低遭遇紧急撤档”的消息不胫而走,浙江卫视于次日证实了该消息。近日,这一事件再度发酵,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电视剧收视率造假的黑色产业链宣战。
观媒【电视剧制作行业新一轮“收视打假”将展开】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一致决定:联合全国电视剧制作行业,签署自律公约,从现在起,坚决杜绝收视率作假现象。又一轮“收视率打假”行动展开了。
不做娱乐家指出,可以打假收视率造假,但是这只是表象。如何打断灰色利益链,建立不再以垄断数据公司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以及解决电视台和以电视台为生的制作公司在新媒体冲击下的生存之道才是难题。
营销365【打假收视率 还是打假做数据?】
资本对赌、数据作假如同行业的毒瘤,很多优质内容被淹没,搅乱了内容行业的质量评判体系,使人无法专心做事。事实上,很多人无奈裹挟其中,“花钱买个心安”。但,这都是以损害行业长期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在此,我们也呼吁,需要大家共同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激活真正优质内容的生发,讲真营销!